1. 主頁
  2. 國際

國際特赦報告:受訪三分一中國留學生在華家人被騷擾

國際特赦報告。

國際特赦指出,在歐美留學的中國學生,都有出現本人或其在華人被騷擾的事例。

照片:Rapport de Amnesty International

RCI

國際特赦(Amnesty International)發表報告,指中國留學生因為在海外活動被監視及騷擾,不敢參與政治性活動或作出自我審查。組織呼吁各國政府及大學采取行動保護學生人權。

題為《在校園里,我感到害怕》(On my campus, I am afraid)的報告,在去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采訪了32名中國留學生,其中19人來自中國大陸,12人來自香港,1人來自澳門。有來自加拿大、法德英美以及荷蘭的學生,表示曾因參加敏感活動而受騷擾。

報告列舉案例,中國海外留學生羅文(化名)在參與海外八九六四紀念活動后幾小時,接到在中國父親的電話。公安人員找上他父親,要他教育在海外留學的女兒,不要參加任何可能會損害中國聲譽的活動

抗議者。

2022年以白紙抗議的南京傳媒大學女生。

照片:Internet

羅文稱,對中國官方能迅速認出她參與活動、找上其父、并要他警告自己不要再提出異議感到震驚。她說自己沒有公開過名字,也沒有在網上發布過參與抗議的消息。

一年多后,羅文再次參加一次悼念晚會。同樣在幾小時后,她又收到父親的信息。

他們的信息很直接,就是'雖然我們在地球另一端,但你正被監視,我們仍可以找上你。'
引自 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羅文(化名)

拍照和尾隨

受訪的學生均不約而同地指出,參加活動時常會有人拍照和尾隨。加拿大的受訪學生就表示曾試圖與拍照者交談,有些奇怪的人,在30或50米外對我們的活動拍照;上前跟他們交談,他們就會跑走。

即使身處海外,報告指學生因為被監視,對行使言論及集會自由等權利卻步、或在參與敏感議題活動后,發生本人或在華家人被騷擾的后果。這種恐懼甚至阻礙了學生討論某些問題的意愿,對學生的學術生活和工作產生深遠的寒蟬效應。

剛從歐洲畢業的洛根(化名),就指出因為害怕被香港當局識別身份,令他無法安全地從事展開研究或學術活動,令他對從事學術職業打退堂鼓,如果沒有這些顧慮,我真的很想發表我的論文,讓其他人了解這些問題。但是我擔心,所以我選擇不發表。

漢娜(化名)和洛根有一樣的擔憂,認為發表人權文章有風險,她最終決定在非牟利組織工作。不在學術界工作,就不必在發布的作品上署名,她解釋道。

報告指,這批學生在接受其他自由思想、觀點和意見時將被阻礙,破壞了學術自由的原則。

一班人在示威。

加拿大的受訪學生表示,活動時常會有人拍照和尾隨。

照片:La Presse canadienne / Darryl Dyck

報告指,近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華的家人曾遭中國官員騷擾。

所在國政府和大學應增加支援

大多數受訪學生認為,所在國政府和大學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跨國鎮壓的擔憂,或者不愿意回應他們的擔憂。

國際特赦敦促中國及香港政府尊重、保護和實現言論、結社與和平集會自由的權利,停止侵犯海外學生、研究人員或學者權利的跨國鎮壓活動,包括監視、騷擾、恐嚇和威脅,以及因留學生在海外的活動而騷擾、恐嚇或拘留其在中國的家庭成員的做法。

組織又建議外國政府及大學亦應增加對學生的支援。如成立舉報機制,并在有需要時發表公開聲明譴責事件,支持受害人。

Amnesty International, adaptation en chinois par Donna Chan.

頭條